新闻中心

《江南时报》:既要补齐“短板”,更应回归规律

发布时间:2015-03-10 浏览量:

 “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语,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如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教育又如何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代表委员们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顾敏任松筠

  解决师资不均,也可调整思路

  教育资源不公平,尤其表现在教师资源的分配不均上。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举了新东方的案例:某个偏远三线城市的培训基地一直没有英语老师愿意过去,他只做了一个调整—提高20%的工资,政策一出即接到很多老师的调动申请。“同理,如果给农村老师提高20%~30%的工资,自然会有优秀的教师过去,留在那儿。”

  但在现有的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仍需要一个过程。俞敏洪曾建议通过高科技手段的移动互联网把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他注意到一个问题,很多学校网络学习的硬件上去了,师资等软件设施却没有跟上。他建议政府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采购方式,扩大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规模,同时加大对信息化教育企业科技和应用创新的支持力度。

  薄弱地区缺优秀教师,更缺优秀艺术教育教师。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艺术的形式很多,再按现在各自独立的艺术课程板块来教学,艺术教师永远不够。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创新艺术课程模式。比如,读写绘课程,把语文(讲故事)、美术(绘画)以及戏剧中的表演(学生讲述)有机融合起来,使得课程既有语文的要点,又有美术的元素,还有表演的参与;又如生命叙事剧课程,既有戏剧(儿童表演)的元素,又有语文的元素(编剧本、读台词),还有音乐的元素(背景音乐)以及美术的元素(道具设计)等。“这种经过综合与创新的课程,几乎相关科任老师都可以教,而不一定需要专门的艺术教师任课。这样可以缓解艺术教师紧缺的局面。”

  成才路径多,何必涌向“独木桥”

  目前中国大学毛录取率只有40%,但是却没有引导好另外60%人员的分流,几乎所有的学生还是涌向高考这条“独木桥”。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显然不能通过让所有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名牌、重点大学来实现。”曹卫星委员认为,要让教育回到完善每个个体的本质上,这就不但需要畅通纵向流动的通道,还需要打破各类教育的壁垒,尤其要补上职业教育的“短板”。“一些省市区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但还存在着企业参与不够深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够同步、职业教育投入仍然不足、教育体系内部贯通培养亟待加强等问题。”

  曹卫星建议国家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责任权利,完善相关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法治保障。同时,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制定高职院校、成人高校招收有实践经验人员的考试招生办法,不断拓宽在职人员再学习通道。

  “现在不仅一考定了你上什么样的学校,更重要的还定了你读什么专业,而那个专业很有可能就定了你一辈子做什么。”熊思东委员认为,高考只是一张选拔人才的通行证,高校招生应该尽快打破专业限制,甚至学校的界限,让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孩子到底能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还需要在大学里进行打磨,还需要他自我重新认识。”

  打破招生壁垒,扩大办学自主权

  想在人口众多的内地省份考个名牌学校,几乎难上加难,因为名校可能给这个省的指标只有那么少的可怜的几个。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副校长宋余庆委员看来,按照户籍、省份来采取不同的招生标准,也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办高校是国家财力,而国家的财力是由所有人民贡献的,那么高校资源就应该让全国人民享受。”他认为,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同样争取优质高校资源,还应在招生制度上进一步放开,进一步推动高校自主招生。

  宋余庆还认为,大家的“名校情结”,还源于现在高校资源分配不均,一等学府少,而大多数高校千校一面。“如果给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多元发展,每所大学都按自身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那么,"名校情结"就会淡化,更不会有那么多优秀学生去选择"洋高考"。”

  评价机制不完善,功利色彩难淡化

  如今大学录取率不断提高,但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并没有越来越轻松,孩子们上课外辅导班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贵看来,社会浮躁的心态早已传染到教育领域。评价一所学校,只看升学率,因此会出现“中学校长因高考升学率不高而被免职”的新闻。他呼吁,教育要少一些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上来。“领导对教育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家长要少一些功利,教师则要多一些担当。”

  家长追求分数有错吗?张元贵分析,我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当出租车司机,他可能很快乐;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去当出租车司机,家长会高兴吗?我们家长也需要看透,即使孩子上了清华北大又怎样,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诚信的品质、良好的交流能力等,他会有一个圆满的人生吗?更重要的是,考大学、考公务员都凭分数。张元贵提出,要像整治腐败一样治理教育,“治腐为何成效显著,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而下,因此要自上而下解决评价机制问题”。

  议论风生>>>

  建设京杭大运河生态经济带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承载和见证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文化长廊。随着大运河成功申遗,建设京杭大运河生态经济带,可以更好地保护好运河沿岸资源,不断挖掘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全国人大代表、泗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张秋香开门见山。

  张秋香说,京杭大运河纵贯我国南北,多年来,沿河区域利用大运河“黄金水道”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物流、旅游等产业,对加快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京杭大运河岸线资源的利用存在各自为战的状况,这既不利于水资源保护,更不利于运河岸线资源的合理使用。因此,她建议在保证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统筹做好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京杭大运河生态经济带,充分发挥其航运、旅游等功能,更好地保护运河沿岸资源,造福沿线人民。

  具体而言,张秋香希望在国家层面制定京杭大运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严格界定沿线的产业布局,提升京杭运河旅游、物流、城市配套、临港产业等功能。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加大对符合规划的项目支持力度,对运河沿岸地区产业发展在项目、资金、人才以及土地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集聚。优先鼓励关联度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产业发展。同时,整合区域内的港口资源,支持沿线地区发展条件好、辐射区域广的节点港口,特别是处于承接东西、联通南北的苏北地区港口,建立内河型保税区,成为集仓储配载、临港加工、货物运输、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