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机话费调查对贫困生资格进行再认定,话费超标的贫困生或将面临“降级”或“摘帽”的处理。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这一做法,报道后引发了社会热议,理解、支持、点赞的声音很多,同时,也有些质疑和批评:100元、150元的月消费标准如何界定?话费识别是否会失真和误伤?有没有“一刀切”的嫌疑?这种方法甄别“贫困生”,靠谱吗?
校方:
话费调查绝不是唯一标准
记者从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了解到,手机话费调查仅仅是贫困生资格再认定工作的第一步,是否降低等级、取消资格都是在话费调查基础上,贫困生所在学院经个别约谈、走访师生等具体调查后才确认、公布的。
据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学工处资助科介绍,2015年10月、11月话费调查显示,手机月消费超过150元的贫困生人数为64人,在100-150元消费区间的贫困生人数为289人。经过细致全面的调查后,最终公布的结果中只有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
“只要学生能够提供相关情况说明,经辅导员调查证实,手机话费高的学生受助资格并不会受到影响。”该校学工处资助科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学生提供的情况说明来看,投身创业、社会兼职、社团工作、家庭变故、与家庭套餐绑定都是导致贫困生话费达百元以上的主要原因。
至于为何选择对10月、11月的话费进行调查,这个样本具不具有代表性?学校表示选择在春季或秋季学期的中段进行话费调查主要是考虑到寒暑假、新生入学、学期末离校实习等因素,这段时间可以相对客观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稳定的话费消费情况。
“作为辅助手段,话费调查只是学校贫困生识别工作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标准。”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副校长李洪波介绍,从2013年开始,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尝试探索在再认定工作中增加手机话费调查这个环节。“三年来话费调查工作实施顺畅,对学生情况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对有弄虚作假想法的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李洪波强调,作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话费消费提供了一种甄别信号,对贫困生超百元的话费消费,学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都是在基于事实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一甄别。
“依靠一些手段和方式对贫困生资格进行识别、再认定,是为了让国家、学校、社会资助真正落到有需要的学生身上,有效保证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李洪波说。
学生:
手机消费其实是一面镜子
大学生的日常手机消费到底是什么样?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4463名贫困生手机话费月平均值为63.9元。据扬州大学商学院学生虞雀介绍,2015年5月她对南京、扬州等地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每月消费金额在60-100元之间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最高,为49.7%;30-60元之间的人数比例其次,为32.2%;100元以上的高消费人数比例较少,为12.3%;30元以下的低消费人数比例最少,为5.8%。
据中国移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营业厅工作人员介绍,40元和60元套餐最受大学生欢迎。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大三学生董乾坤选择了60元的套餐,“和家人、同学主要通过微信联系,通话费用不多,花费主要在流量上”。虽然在学校社团担任学生干部,日常联系多,但手机话费都是控制在70元以内。身为贫困生,董乾坤也接受了话费调查,他个人觉得很坦然。他认为,话费是比较可靠的数据,也容易收集,对贫困生身份的有效识别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衡量标准,同时要发挥“人为”因素,像整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辅导员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王阳阳是材料学院学生,作为一般困难贫困生,他的手机月消费额都在200元以上,因为他正处于创业初期,所以需要经常在南京、上海各地出差。提交自己的消费清单后,王阳阳并不担心自己会“受处理”,“我的手机消费超标有正当原因,完全可以和老师解释。”经学院调查核实后并没有取消他的贫困生资格。
“话费调查不是对贫困生消费的指手画脚,而是一种警醒和震慑。”王阳阳说:“部分学生异地恋每天打长途电话煲电话粥,还有些学生上网太多,一不小心手机费就会有一两百元。大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需要加强自律意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消费,而这些特殊情况都需要老师一个个去详细了解,才能更加公平公正。”
专家: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有益尝试
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此次贫困生话费调查受到热议的背后,既反映出社会对大学贫困生群体的热切关注,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方面的困境和探索。
其中,贫困生的认定对每所高校来说都是共同的难题。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像南京理工大学启动的“暖心饭卡”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对贫困生食堂消费记录调查等。这些学校推出的有关贫困生识别的尝试和探索,都引发了社会的热议,有叫好声也不乏喝倒彩者。
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周威就表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只从一个纬度出发简单、武断地判定学生是否贫困,而是结合学生表现、同学评议、家庭情况、突发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只关注取消、降级的数据和结果,其实是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误读。通过饭卡消费、生活消费、手机消费等调查,学校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贫困生状况,最终受益的还是真正贫困的学生群体。”
“从资助政策实施的角度来看,在当前开展话费调查、人工核实相结合的做法有效识别贫困生,这样的尝试是有价值的。”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提出,“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调查分析为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了便利,但在数据使用上还需引入多重指标体系,多个环节综合认定,逐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更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
“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充分说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还需更加科学化。”作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李洪波对贫困生资助工作也颇有研究,“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健全、税务系统完善,高校可以畅通快捷地掌握学生的家庭信息、父母收入、资产状况、学生收入等最权威资料,学生资助有一套完整细致的经济状况评定体系。”而在我国,由于地区发展差异、学生家庭信息情况缺乏权威数据等多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资源的有效配置。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简单聚焦于经济帮扶上。”李洪波表示,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一直倡导资助工作要有“四个结合”,即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励志教育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帮助学生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每个贫困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