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江苏科技报:智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期待加速

发布时间:2015-12-25 浏览量:

羊只饲养机器人正在为羊群补给,植保无人机飞过农田播撒农药,智能果蔬运输机实现果蔬园运输智能一体化……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农业生产中看到智能农业装备大显身手的场景。

12月22日—23日,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东方红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上,来自全国31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同场竞技,带来一批贴合农业生产需求的科技作品,20多家企业现场招贤纳士。

农机智能化迫在眉睫

农业装备实现智能化,究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哪些改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罗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搭载信息化技术的智能装备,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插秧每人每天只能完成0.4亩,用插秧机每人每天能完成几十亩,而飞机插播每天能完成4000—6000亩。”

不过,罗锡文也坦言,目前我国农业处于机械化中期阶段,智能化水平并不高。“国外已经实现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干燥等过程都采用智能农机装备。”他曾经在同行口中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位科研人员用国产播种机和进口播种机进行对比,发现国产播种机比进口播种机秋收产量低了10%。他说,这件事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智能农业装备与国外的差距。

农业装备看起来不够“酷炫”,受关注程度也较低。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长袁寿其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更青睐高精尖领域,对农业装备感兴趣的不多。实际上,农业装备制造科技含量并不低,工作环境更复杂。汽车制造都是标准化流水线,机械化、自动化相对容易,相比之下,农业装备需要有更高的创新,更多人的付出。”他表示,智能农业装备水平的提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是关键,举办此次创新大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对农业装备创新的兴趣。

参赛作品贴合生产需求

此次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虽然是首届,却吸引了全国500多名大学生同台竞技。记者在现场看到,290项贴合市场需求的智能农业装备,有的已经应用于生产,有的还处于待孵化阶段,都得到了不少企业的好评。

大型综合性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此次大赛的支持单位。该集团副总经理朱卫民告诉记者:“在参赛现场,我发现了不少非常实用的项目。比如国家近年提倡深松耕,现场就有几所大学的参赛选手作品涉及深松智能测量,且测量原理各不相同。此外,我国的高速移栽水平也与国外差距很大,现场也有一些高速移栽设备。”

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农业工程专业研二学生陈永河向记者介绍,此次比赛他一口气报了两个项目:“三指手式果蔬采摘装置”是他的研究课题,“小型圆捆机捆扎卸载装置”则是为南通一家小型圆捆机工厂量身定制的项目。“小型圆捆机是国内秸秆收集的主要机具,在实习时我了解到工厂生产的小型圆捆机智能化程度低,操作时需要机手不时回头人为判断机器工作状态,既费时又费力。经过反复研究,我提出了一种简单且智能化的方案。”如今,智能化小型圆捆机10台样机试验成功,即将投入生产,这家企业也成为国内首家生产智能化小型圆捆机的企业。

来自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李烨是参赛选手中少有的低年级选手。本科二年级,他就获得了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他和同班同学组成的团队动手制作出的田间越野车,能灵敏地避开模拟农田环境中的各种障碍。李烨告诉记者,通过参加比赛,他坚定了自己要向农业装备智能控制方向发展的目标。

行业发展如何后继有人

智能农业装备人才的培养,创新氛围的营造,并非一场比赛就能解决的。农业装备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继续探索、解决的问题。

罗锡文说:“智能农业装备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既要掌握机械知识,又要懂得电子和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站在企业角度,朱卫民也表达了相同的期盼。他告诉记者,企业需要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同时他也强调,能够让创新作品商品化的人才十分珍贵。“发现作品中的创新思维,并吸纳优秀人才到企业中来,为农机制造提供后备人才支撑保障,这就是我们支持此次大赛的目的。”

在智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方面,朱卫民建议,可以采取企业与大学合办研究生班的形式,让企业人才“回炉”学习提升;同时,还要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期,比如大学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以一定的课题作为引导。另外,针对学生在企实习流动性大的问题,朱卫民表示:“希望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充分合作,比如定向输送对口学生进企业,可提前签订就业意向,通过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习,提升人才留在企业的成功率,这样企业也愿意投入更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