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科学报:参与了,这是最重要的

发布时间:2016-08-18 浏览量:

“看到这么多大学生投身到节能减排事业建设中来,使我对祖国节能减排的未来充满信心。”

8月10日,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小礼堂内,当年过八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岑可法站在话筒前说出这句话时,声音中多少有些颤抖。这种颤抖可以理解为年龄使然,但谁也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的那份激动。

岑可法此时的身份是“荣威能源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的竞赛委员会主任,而他口中那些“投身到节能减排事业建设中来”的大学生们,正是这次比赛的参赛选手。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诞生于2008年,经过历届比赛的发展壮大,当这项赛事来到自己的第九个年头时,已经吸引了来自90个高校的1000多名大学生参赛。正是“这么多”的大学生,才给了话筒前的那位耄耋老人满满的信心。

人数多,关注广

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官方网站上,对于这项赛事是这样介绍的——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该竞赛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

除了这些介绍之外,这项比赛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比如,每年的赛事都会由不同的高校承办。而在今年,“接力棒”交到了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手中。

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长袁寿其之前就曾参与过该项赛事的相关工作,对比赛也有着很深的感情。这次在自己的学校举行比赛,在欣喜之余,袁寿其也不免要对今年的比赛与以往赛事做一番对比。

“相比过去几届,今年的比赛的确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在采访中,袁寿其说,比如参赛高校多,覆盖面广;其次,参赛作品多,初赛作品数量达到2800多件,而且创新性强;此外,企业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也是史上最高的。

袁寿其的这番话是有数字支撑的。据统计,自今年3月开赛以来,本届竞赛的参赛高校达到300所,有效作品达到2839件,创历届之最。经264名通讯专家网络评议,共有1019件作品进入会评,最终来自90所高校的180件作品进入决赛,来到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一较高下。在企业方面,除了本次大赛的赞助商为比赛首设“荣威新能源”特别奖外,还有20余家企业专门派人在比赛现场就感兴趣项目与学生进行洽谈。

逼一逼,也就过去了

本次比赛的决赛的展示区被安排在了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体育馆。偌大的场馆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隔断,每个隔断内都有一个节能减排项目的专门展位。负责该项目的学生则在展位前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而此时,不同的学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有人安静等待,有人主动出击。而记者在进入场馆后不久,便被这样一位“主动出击”的学生拦住了。

这位说话略带东北口音的学生叫王诗贺,目前是天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此次他们团队参赛的作品是一个题为“与建筑围护结构结合的新型光伏幕墙设计”的项目。

这一可以显著提升光伏幕墙能源利用效率的项目是王诗贺和同伴们用半年时间完成的,从创意到实施,完全是学生们主导。时间短,任务重,回想起那段时间,王诗贺深有感触。

“其实大学想要过得轻松是很容易的,但想过得紧一些、充实一些也并不难。”交谈中,他说每次遇到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项目瓶颈,团队成员的情绪都不会太好。此时,就需要再逼自己一下。“逼一逼,也就过去了。”

参展的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一群努力“逼”自己的学生。

东道主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此次的一个参展项目是对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情况的调研。调研团队的成员、研一女生关云素这样总结此次调研的难点:“我们此次调研的人群规模比较大,而且分为了普通市民和示范小区居民两部分,我们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问卷,还要努力打消受访者对问卷的疑虑……”

最终,调研团队不但成功回收了问卷,更重要的是,在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过程中,政府对于他们的调研成果已经给予了一定认可。“他们觉得‘很有用’。”

最重要的财富

在此次比赛中,如关云素团队这样凭借调研类项目参赛的选手并不多。于是,记者问他们对于获奖来说,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对此,他们是这样回答的:“既然来参赛,我们当然希望得奖。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参与了,而且我们做得很有意义,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作出贡献,这比得奖更重要。”

事实上,在这次比赛中,很多人都觉得得奖不是最重要的。

比如王诗贺,他们团队的项目最终获得了此次比赛的一等奖,但对他而言,比比赛结果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我想将来立一个研究课题,在这方面做更进一步研究。”至于项目的市场化问题,王诗贺目前还没有考虑,不过“将来如果做得好,或者赶上技术革新,兴许这个项目市场化还大有前途,谁能说得准呢?”

王诗贺还没有考虑的“市场化”,在有些人脑中却已经思虑良久。

在比赛期间,赛事赞助商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总监汤跃进惊奇地发现,此次比赛的很多项目都非常结合实际。“高校在往外走,这和我们企业往高校走是不谋而合的。”他说,企业需要用户方式的创新,而不是行业方式的创新,而学生群体代表的正是用户方面的需求。“这正好是我们的设计师坐在设计室里不大容易获得的,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

而在今年的比赛场馆,20多家企业现场与参赛学生进行项目洽谈这一做法本身,已经证明了企业对这笔“财富”的珍视。

“我最希望有更多企业和高校能更紧密的联系,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类似的训练和比赛中。如此,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将迈上新的台阶,中国的创新力量将更加壮大。”采访中,袁寿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