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教育报:这一年,我们体验到当老师的幸福感

发布时间:2016-08-14 浏览量:

 
在青海省门源县万亩油菜花海,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园园,带着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中学生写生。

  赵园园(左)和吴秋桐坐上三轮车,准备进村了解当地生产情况。 

  走廊上,吴秋桐在抽查学生英语课文背诵情况。

 

赵园园爬上3米多高的梯子,为门源县实验初中美化校园。 

课间,“知心姐姐”吴秋桐与学生边走边聊天。

 
吴秋桐(左四)在辅导当地教师学习使用现代教学设备。

 
上午没课,赵园园(右)来到门源县第三初中,为吴秋桐讲解、示范板报设计制作方法。

 

  门源县东川镇香卡村一家农户的坑头上,赵园园(中)一边和村民拉家常,一边学做当地面食。

  翻开赵园园的个人工作总结,她这样写道:面临赴青海支教还是先读研究生的选择时,我也曾犹豫过,支教会推迟一年入学,而且青海的生活条件会比较艰苦。不选择支教的理由可以有很多,选择支教的理由却只有一个:青春的梦想不应该是自私的。这一年,我体验到当老师的幸福感,值!

  赵园园是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从去年9月起在青海省门源县支教一年。日前,记者来到门源县第二寄宿制初中,听说要采访赵园园,学校团委负责人杨海荣快人快语:“噢,‘女汉子’在实验初中画画呢,我带你们去。”

  杨海荣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来自江南水乡的女孩子都应该是弱柳扶风的样子。赵园园看上去也很柔弱,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女汉子”。去年11月份,县寄宿制小学文化墙的绘画工作没有按计划完成,教育局派赵园园去增援。当时已入冬,室外滴水成冰。赵园园裹着厚厚的棉大衣,头戴毛线帽,还捂着一个大口罩,愣是毫无怨言地认真完成了任务。在门源县实验初中,几名在赵园园绘画时帮忙扶梯子的职工说,这娃儿胆大,3米高的梯子一点不怵,几十斤重的梯子还抢着扛。

  如今,赵园园的绘画在门源有了名气,阴田乡大沟脑村、西滩乡老龙湾村等地为创建新农村,纷纷邀请她去进行墙绘。

  提起支教团,门源县教育局局长王成军的话就有点搂不住,他掰着手指头介绍说,有两个女娃可能干了,除了参加为当地群众办理助学贷款,还使学校的电教设备“起死回生”、英语教师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她们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把电子商务带进乡村……

  王成军说的两个女娃,除赵园园外,另一个是吴秋桐。

  作为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吴秋桐成为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教务处的一名干事。不久,因人手不够,学校又安排吴秋桐同时担任初一年级(11)班和(12)班的英语教师。今年春季开学时,初三一名英语教师休产假,学校决定把吴秋桐调到初三暂时任教两个班的英语课。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压力比初一大得多,除了要把新课上完,还要带学生进行初中总复习。她每天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其中一个班英语中考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一。

  学校语音室安装好已经有两年了,由于没人会用,就那么白白放着。吴秋桐来学校后,领导把语音室交给她负责,让她先熟悉、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她每天上完课就跑到语音室,研究设备操作使用,然后对全校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目前,语音室已正式投入使用,受到师生欢迎。

  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刘国章说,秋桐像个“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派。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辈子难忘的事情’,这句话激励我来到青海。”吴秋桐说。(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张明平 摄影报道)

    《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