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巧的电子机械控制装置,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作为参赛项目主创成员之一,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农业装备工程学院研三学生刘超,耐心向记者讲述他们的参赛作品。
“别小看这个不起眼儿的装置,它能有效监测圆捆机草捆的密实度,是一项很实用的智能农业装备发明。”刘超对自己团队的这个参赛项目充满自信。
这是12月4日上午记者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决赛现场看到的一幕。果不其然,当天下午,刘超团队项目出题方上海世达尔现代农机有限公司,就与他们正式签约了。
一场吸引了国内39所涉农高校近500名大学生参加,以及12家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参与出题的创新大赛,能带给我们怎样的观察与思考?
对接企业,搭建协同育人新平台
“企业出真题,大学生来接招”,成为这次大学生创新大赛最大的亮点。谈及这一点,大赛组委会主任、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长袁寿其非常自豪。
袁寿其告诉记者,中国一拖、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在赛前根据企业需求和研发计划出题,面向大学生征集相关作品,最终有15项作品入围决赛。“我们还邀请了30多家国内农机企业代表来现场观摩大赛。”袁寿其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诸如大蒜种植定向装置、农机车载摄像头图像识别等多个来自企业出的真题作品入围决赛,吸引了很多企业代表关注。
在东北大学的“农机作业耕深监测系统”项目摊位前,出题方徐州凯尔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与团队成员、东北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张振东谈意向合作细节。
“大学生们的项目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是,我非常欣赏他们的创意。”这位来自企业的工作人员说,“之所以想跟他们签约,就是想在我们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这个项目,最终投入运用。”
为什么让企业来为大学生创新大赛出真题?大赛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大赛旨在推动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涉农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搭建协同育人新平台。”
真题实做,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
大蒜种植时,蒜头入土时会出现大头朝上,秧苗不易成活的现象。这个问题一直让山东五征集团感到头痛。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得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正在向企业征集比赛真题时,五征集团便在网上向大学生们抛出了这个题目,希望借助大学生们的智慧解决这个难题。
题目发布后,立即吸引了沈阳农大农业工程机械专业几名大二学生的关注。梁云东是几名学生之一,他对记者说:“我们是今年暑假前从网上看到这道真题的,我们团队仅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从原理设计到实验室控制装置的制作,没想到居然进了决赛。”
“不做项目不知道,做的时候就能真切感受到,原来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吉林大学参赛学生周思路说,“我们团队3个人都没学过编程,而我们项目的成功离不开自动控制装置,编程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后来还是指导老师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在比赛现场,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参赛学生都表示,他们在完成原理设计开始制作装备时,普遍感到动手能力不足。“我真心希望学校今后能真正加强实践教学。”不少学生都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可以说,学生们的想法与创新大赛组织方的想法不谋而合。教育部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大教授傅泽田,是此次大赛的指导委员会委员之一。他告诉记者,举办大赛很重要的一个想法,就是借此倒逼涉农高校今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的含金量。
技能比拼,练就创新实践真本领
一个两张乒乓球桌大小的长方形赛场内,5条“田垄”平均分布其间。这是此次大赛B类规定项目“果园自动对靶施药机器人”竞技的赛场。
参赛学生抱着机器人,按抽签顺序进行比赛。当其中一个看上去不起眼儿的机器人稳定快速完成比赛后,围观人群报以热烈的掌声,就连一旁的裁判也竖起大拇指。
这名裁判告诉记者:“制作这种机器人要求大学生们必须能综合运用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技术,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大比拼。”
尽管参赛大学生们受到了很多称赞,但记者在现场也听到了一点不同的声音。李学强是受邀来观摩此次大赛的企业代表,这位来自山东一家农机制造企业的业界专家告诉记者:“看了几个大学生的参赛项目,感觉大多离企业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
究其原因,李学强认为主要是参赛大学生们的前期调研不够深入,有的根本没有到农业生产一线调研,这种“先天不足”让他们项目的实用性大打折扣。为此,他建议今后再有类似比赛,大学生们一定要多花点时间走进企业一线进行深入调研。
不过,李学强对高校办创新大赛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他说:“为大学生们搭建这样的比拼技能的舞台,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