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看着发射直播画面,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2019级研究生何丽芳、方钰难掩激动的心情。作为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吴仲华班”的第一届硕士生,他们参与研发的中国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将随梦天实验舱一起,于今年9月发射到太空,和目前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对接。
他们的名字将被发射至星辰大海
“简单来说,未来会有很多科学家需要在太空里做实验,我们参与研发的系统就是为这些实验提供支持。”方钰说。
3年前,何丽芳、方钰不敢想象自己能离中国航天那么近,能成为天宫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载荷的主要参研人员。他们从团队10多名学生中脱颗而出,作为仅有的两名学生代表,名字被印刻在系统零件上,将随系统一起发射至空间站。
2020年,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同建设的“吴仲华班”正式开班,何丽芳、方钰在内的近20名研究生成功入选,进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进行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
进入研究所前,流体中心研究生何丽芳主要研究激光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研究生方钰主要研究纳米替代燃料应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航天,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燃烧,他们几乎一无所知。
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国家重大工程研发的巨大转变,他们一度很难适应。然而,随着对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系统认知的加深,他们渐渐融入团队。系统总设计师、研究所导师郑会龙也开始给两人分配任务。重新捡起机械设计、工程制图、机械加工等基础学科知识,他们体会到基础科研和国家工程项目之间的巨大差别。
但看到身边人都在为国家航天事业废寝忘食时,一种使命感瞬间涌上心头,“我很幸运,能参与响当当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深感责任重大。”方钰感慨地表示。
试验过程一波三折,重复做了多次
燃烧科学实验系统是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内的一台重要科学实验载荷,其系统复杂,研发技术难度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何丽芳和方钰接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通过试验验证燃烧室的密封、保压和耐压性能。
“每一次试验都要花费近半天进行准备,而试验过程也一波三折。”方钰回忆,他们遇到过燃烧室舱门泄露、光窗玻璃爆炸、设计的密封零件漏水等等。每一次试验失败都意味着一天的努力付诸东流,如今他们都记不清重复做了多少次试验。
去年3月,导师让方钰负责研制供航天员在地面学习使用的燃烧科学实验系统训练模拟件。方钰既兴奋又紧张。他只身一人前往青岛进行系统总成装配,每天早出晚归,没有休息日。但一想到这是给国家航天员使用,他就浑身充满力量。“或许将来他们奔向无垠的宇宙时,也能顺带将我们留在上面的一丝气息带进那片星辰大海。”
今年5月,方钰负责的燃烧料学实验系统训练模拟件成功安装到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的地面空间站中,未来将成为航天员学习系统操作的主要平台。
何丽芳从去年5月起担任团队的协调调度员。每天与近20家外协单位负责人以及本团队同事进行沟通,询问每个子系统甚至每个零件的研发进展。“每晚11点后上报工作进度,总体老师都会立刻接收并给出指示,每每这个时候都能感受到是所有人在一起战斗,工作也更有干劲。”何丽芳说。
去年9月,何丽芳因一次出差被告知需要隔离,想到自己负责的系统材料相容性验证,她果断决定将实验设备和材料搬至隔离酒店,环境虽艰难,但她依旧在截止日期前顺利交出了报告。
经常出差加班,两年没回家过年
在参与项目的两年里,到机械加工厂盯产,到外协单位沟通项目,到实验基地参与24小时轮值试验,到总体单位参加系统人机工效学评价……经常出差加班的何丽芳、方钰已两年没有回家过年。
方钰清楚记得,去年除夕前夜,他们与团队成员一直装配调试到凌晨4点,在忙碌的工作中迎来一年的最后一天。尽管思乡情切,但工作依旧要继续,在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与不懈努力下,燃烧科学实验系统正样件终于在除夕当天完成了机装与基础调试。
如今,回到学校参加完毕业答辩的两人,下个月又将奔赴项目组。毕业后的何丽芳将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作,而方钰选择在研究所继续读博。
文章来源:现代快报 2022年6月9日 A5
文章链接:http://dz.xdkb.net/html/2022-06/09/node_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