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科学报:让留学生从心底认可艰苦奋斗

发布时间:2020-02-04 浏览量:

■本报记者 温才妃

扭动着青春身姿的草裙舞,以及迎面而来的一张张非洲面孔,让第三届“一带一路”农业现代化国际合作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有点不一样。

春节前夕,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举行的此次论坛吸引了中外教育界和农业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农业装备企业,共同探讨产教融合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以工支农,助推农业现代化

如何以工支农助推农业现代化? 论坛上,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校长颜晓红认为,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翅膀。高校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高质量人才,以“一带一路”农业装备国际(产能)合作联盟为平台,“与企业手拉手”。

与企业手拉手,是该论坛自创办以来一直保持的特色。论坛上,企业家们纷纷表达了对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见解。

据介绍,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历来有着“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传统。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曾把农机专业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入农业工程,一部分归入机械类专业。但是,该校仍然以农业装备工程研究院的形式保持着特色传承。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在2018年国家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时候,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已有了农业装备工程研究院、农业装备工程学院的储备,并计划进一步发展为农业工程学院,保证传承的延续性。

“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底气,让所有的工科学科开设涉农特色方向,来支撑学校总体的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办学实力。”颜晓红说。

留住人才,才有强农、兴农基础

什么时候最易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道路?历史经验表明,初级合作社时期最易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包产到户,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一定制约。十八大后,中央实行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施各种权利有偿转让,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颜晓红看来,我国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对宜机农业应尽快实施土地流转,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道路。

身为湖南人,看见当地野生油茶还靠人工采摘时,颜晓红颇有触动,“应该搞宜机农业,开发植株不太高、适合机械采摘的树种,整个产业才能振兴起来。”只是目前科研领域更多关注的是生物育种,少有人考虑宜机问题,但他相信未来这方面的机械化、智能化将会有很大转变。

以工支农投射在高等教育上的问题同样是如何留住人才,让农机专业的学生、农村学生不脱农。

“我们花了较大力气用在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的培养上。”颜晓红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还为三个涉农本科专业设置全额奖学金,只要学生不转专业,即能实现学费全免。“我们希望吸引优秀学生入读,如此才有强农、兴农的基础。”

崇拜经济,更要理解劳动精神

在此次论坛准备阶段,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成立大会在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加入该联盟,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被推选为联盟理事长单位。

由于在留学生培养上的杰出表现,赞比亚教育部率团前来参加第三届论坛,这让第三届论坛有了国别主题,也使得国际人才培养成为本届论坛的热议话题。

在颜晓红看来,对于留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技”,还在于情怀培养、立德树人。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管好留学生、保证不出事,也不能让他们只是唱唱京剧、练练武术,对中华文化浅尝辄止。

目前,该校对留学生的管理,正是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育人。学校组织留学生唱《南泥湾》,让他们感受中国的劳动文化;采取3+1学制(3年在华本科学习,1年到涉农外向型企业进行实践),让留学生走入一线体验劳动。

“要让他们真正爱上中华文化,就要让他们从心底认可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这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格非常重要。”颜晓红说。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0/2/4 6版 让留学生从心底认可艰苦奋斗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2/35308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