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省共有55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其中我省单位主持完成项目22项,参与完成项目33项,1名人选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总数和主持获奖项目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省份第一。55项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10项,科技进步奖42项。
南京理工大学主持完成的“时延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与方法”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我省基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本年度我省单位参与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中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河海大学参与完成“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江苏科技大学、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和江苏海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完成“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标志我省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有力技术支持。诸多获奖项目体现了江苏的创新担当。
一线女工破解世界难题
此次江苏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中,有个特殊的身影——来自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的高级技师何光华。这位在生产一线坚持创新19年的女工,主持完成“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施工技术与配套工器具”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创造力。
高压电缆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的“电力主动脉”。接头可以说是电缆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城市高落差、几字型电缆施工中,接头故障比高达50.8%。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均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2009年,何光华按照高落差高点无接头敷设的思想开始创新。2014年,项目实现了体系化创新,敷设误差降至国际领先企业的1/30,效率提升至少5倍,实现了无损施工。截至2019年,该成果已在全国28个省市的电力行业中得到应用,并推广至德国、瑞典等10国,近三年取得经济效益7.5亿元,推动了我国电缆施工领域的技术进步。
“现在想来,世界性难题也不要惧怕。”何光华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试验优化、敢想敢干+科学坚持就是创新秘诀。
中国美食实现智能化加工
香醋、腊肉、茶叶……中华特色食品种类繁多,其加工很大程度依赖于人工经验,加工成本高、质量不稳定、规模也上不去,智能化生产存在诸多难题。针对此,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邹小波团队钻研16年,在多维感知仿生评价新方法、多维分布成像化检测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加工装备。此次,团队的“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项目获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风味是食品的灵魂,人类感观食品风味无外乎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邹小波介绍说,团队研制出的光电双模态仿生传感器,可以仿生人类视觉、味觉、嗅觉三个物理维度的互相感应。使用这种新方法,食品风味的评价及监控就可以从“人工经验式”转变成传感智能式。
在镇江香醋固态发酵过程中使用该智能检测系统,人工成本减少了20%,能耗下降了15%。“翻醅操作是代代人工传承,现在一台机器相当于50个人的劳动,一下子实现了从手工到机械化到智能化的三级跳。”镇江恒顺醋业总经理李国权说。目前该研究成果已推广至香醋、肉类腌制品、夏秋茶、白酒等食品加工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近三年新增利润3亿元以上。
河流治理创建“淮河模式”
淮河流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增产核心区,曾因水污染事故频发而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流域人口高度密集,闸坝众多,水资源短缺,囤集于闸坝上游的污水下泄是造成淮河水污染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爱民介绍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给出了河流治理的“淮河模式”。
该项目创新提出并实践了基于“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的闸坝型重污染河流治理模式,研发了行业废水及城镇污水高效处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和推广,实现了淮河污染最重支流贾鲁河-沙颍河水质的根本好转。
李爱民告诉记者,项目成果已在河南、安徽、江苏等8 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还孵化出6 家企业,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6 亿元。
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 2020/1/11 头版头条
文章链接:http://jsjjb.xhby.net/mp2/pc/c/202001/11/c73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