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不可能懂得所有专业的发展方向,而最懂一个专业的是本学院的人。高手在民间,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多个脑袋来思考。
即将过去的2018年,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来说,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年份。40年前的改革开放,唤醒了处于停滞状态的中国高等教育,高考恢复、研究生招生……中国的高端人才培养工作重新驶入正轨。
就在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还有一项“工作”悄然启动。这一年,大连理工大学恢复数学、物理学科建制,开启了由单科大学向多科、综合大学的转变。由此,中国高校开始了一场综合化改革的浪潮,这股潮流直到本世纪初,依然没有停息。
虽然与这场综合化浪潮的“发源地”相隔千里,但地处江苏镇江的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也早在多年之前,便完成了由简单的农业机械类院校到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在该校校长颜晓红看来,中国高校的综合化进程,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多样化”的问题。
综合化影响校园文化
不久前的一次讲座上,颜晓红曾回顾中国高等教育从合到分,再到合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工业化体制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颜晓红说,面对专业人才奇缺问题,1950年6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首次提出,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此后的1952年院系调整中,以 “八大学院”的成立为标志,中国高校完成了由综合化到专业化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高等院校从单科、多科到综合,合并办学的潮流风起云涌。除大连理工大学外,1991年,郑州大学、黄河大学合并组建郑州大学,打响地方高校合并第一枪。1993年,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合并组建四川联合大学,部属学校合并开始。借鉴地方高校合并成功经验,教育部助推的全国高校合并潮持续至本世纪初,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持续几十年的综合化进程,对于高校本身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对此,颜晓红坦言,综合化对于高校的影响非常大,这首先体现在文化层面:“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中国科学院读博士期间,每次走进中关村就有一种‘胃疼’的感觉,因为那里高节奏的氛围让人十分紧张。”高校也同理,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习气,这种文化习气又和学科组成息息相关,并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长。
“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的学科主体依然以工科为主,单纯的工科学生容易形成单向思维,缺少思辨性和批判精神,这就需要不同学科在高校整体文化方面的渗透,而这一点在单科型大学显然难以做到。”颜晓红说。
与此同时,综合性又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比如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科学校的授课教师,往往缺乏研究性。而加入综合性元素后,授课教师也会向研究型、学术型发展。”颜晓红说,这就促使教师在授课中加入批判性思维。
“单学科到多学科再到综合型的发展转变,对于人才培养会产生很大影响,而学校管理上的变化会更大。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家都去走综合型道路的原因之一。”颜晓红说。
能力量化“不重要”
在肯定综合化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正面培养价值的同时,目前发生在这一进程中的某些问题也值得公众注意,比如伴随着高校综合化改革而产生的专业课程与博雅课程之间的矛盾。
对此,颜晓红表示,专业培养与通识培养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存在着一些矛盾。“实践和理论课程总在摇摆,过于强调实践,把核心理论课程压缩当然是不对的。在教育上,我们还是要强调博雅教育,但要与专业课程达到某些平衡,彼此相互借鉴。”
比如在他看来,一些专业培养方案中,就有很多通过学生自己选修来增强其终身学习能力的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从专业角度来看,要想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首先要明确其专业的最核心部分是什么,并将这些核心课程的质量紧紧抓牢,这是基础。此后在培养体系上,要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应该说,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案是不存在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减弱专业知识问题的,这主要还是看教育者将重点定位在传授知识为主,还是培养能力为主。”颜晓红表示,当今社会显然培养能力更重要。因此,在规范课程体系的时候,核心的课程体系里的“四梁八柱”务必要夯实,这是不能动摇的。基础打好后,再围绕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开展其他培养模式的探索。
然而,相对于具体的专业学习而言,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劣势”,那就是很难做到量化,很难做到直观地进行比较和衡量。不过颜晓红坦言,在学生的某些能力方面,能否衡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假设我们规定前20%的学生属于‘好学生’,但只要稍加统计就会发现,其实后80%的‘一般学生’中,也会有大量学生后来发展得很好。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在学校中不是特别受到关注,反而导致他们要想得到某些东西,更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这些学生在别的学生一门心思读书时,自己又学习了很多其他东西,促成了自身的发展。这中间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颜晓红说。
学校发展需要多个脑袋思考
今年的教师节期间,备受瞩目的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并没有用‘世界一流’,而仅仅是用了‘一流’,其背后是大有深意的。”采访中,颜晓红表示,当前国家之所以提出“双一流”,不是单纯为了把高水平的大学办得水平更高,而是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引领,使所有的学校都在理念上瞄准一流,在工作中追求一流,在办学形式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双一流’项目诞生的原因。”
事实上,在高校向多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综合”与“特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道难题。
以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农业机械见长的传统高校,近年来,该校在向综合化迈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在保持特色、优势的前提下,平衡各学科关系的问题。为此,颜晓红提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学科发展格局,即以包括理科、生物医学、特色文科和交叉学科彼此协调发展的学科群为“塔基”,力求“实”;以涉农专业和农业装备学科群等骨干学科为塔身,力求“壮”;以农业工程优势学科作为塔顶,力求“高”。三大学科体系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协调,最终服务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整体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中,颜晓红特别重视院系层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制定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工作上,一定要“发挥院系的自主权”,这反映了现代大学的治理体系。
“办学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办专业也要遵循专业的发展规律。”颜晓红表示,校长不可能懂得所有专业的发展方向,而最懂一个专业的是本学院的人,“高手在民间,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多个脑袋来思考”。因此,他提倡把权力下放给大家自由支配。高校要想真正把基层力量发挥出来容易也不容易,“因为学校担心自身的发展理念、思路不被执行,我们需要把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讲清楚,只有这样,各院系才能真正有的放矢地思考自身的发展规划”。
不能将“雾霾”送到国外
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间交往的日益频繁,高校的综合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国际化进程形成了交集。
仅以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该校目前已经与全世界128 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接收110 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目前,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数量超过1600 人。
面对愈加壮大的留学生教育规模,颜晓红提出要调整结构、控制规模、提质增效,以此提升留学生整体的培养质量。
“我们不能将‘雾霾’输送到国外去。”他表示,中国高校要输送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教育上的雾霾。之所以提出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就是要让留学生毕业归国后,有一个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这对学校也是很好的宣传”。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在留学生培养方面,正在减少本科生招生,并加大博士生培养力度和对任课教师质量的要求。在颜晓红看来,留学生少一些没关系,只要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学生来,他就是一个自动宣传机。反之,如果大量招收留学生,但培养得不成功,他们毕业后也会是“宣传机”,只不过做的是“负面宣传”。“所以在留学生培养中,打造金课也是极其重要的。”
采访中,颜晓红特别强调,当前在留学生培养中有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让留学生理解认同我们的先进文化。“这种先进文化不是让留学生学几招武术动作、写几个汉字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将中国文化中深层次的内涵传播给他们。”
“简单地让留学生剪窗花、打太极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但这不是我们真正要给他们的,我们需要让他们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当代中国的精神和文化层面。”颜晓红表示,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对留学生实行的是“3+1”的培养形式,即留学生在校内学习三年后,便安排其进入中国企业实习,实地了解中国企业文化,让他们看到中国人是如何勤劳、肯干的。“这是一种教育,同时也是企业对学生的岗前培训。”
“在人才培养中,如果不重视质量就是在慢性自杀。本土学生的培养是这样,留学生的培养更是如此,这点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颜晓红说。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年12月18日5版
文章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2/34194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