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教育报:深耕细作 培养能源动力卓越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3-11-22 浏览量:

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办于1962年,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泵、发动机、热力装备、节能系统为专业对象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本专业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实施,稳步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一、做实专业思政教育,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

工程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受教育者对工程的正确理解。本专业将培养学生爱社会、爱工程、敢担当、肯吃苦的信念和意志作为专业的立身之本。基于能源动力装备及其应用,还原工程的多元化价值与本质特征。在培养方案中有序融入能源动力领域的专业思政元素,覆盖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工程训练,现场听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安全、运行和管理的报告,参观行业企业的生产车间,从产品实物中汲取营养,感受装备和系统的魅力,正视故障与产品设计缺陷,深刻理解工程与工程师的含义。

本专业专门制定了劳动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将劳动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外设立劳动实践基地,打破动手能力培养与一线产品之间的屏障。如新界泵业(浙江)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对叶片泵拆装进行讲解,并从使用各类扳手、装配转子部件到调试整泵全过程指导学生。通过在企业现场参加劳动,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工程、克服困难的意识得到强化,专业信心与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与专业思政有机融合,并将育人理念向校外实践基地辐射。例如,学院党委与行业龙头企业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开展共建活动,双方以“胸怀报国志,坚守泵情怀”为主题开展党日活动,双方共同建设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获批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做细工程教育过程性环节,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过程监控、阶段评价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专业能力培养实现矩阵。对专业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从学时分配、教学素材、实验条件等方面逐一进行论证。通过对比同一门课在不同年份、由不同教师任教的教学效果,判断并分析各知识点的消化分别需要多少课堂时间和课下时间,课程的每一个目标是否达成等。对实践环节,统计分析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参与实践的时长与时间段,判断是否能够达成劳动实践、参观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的培养目标。定期对企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优化企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制定和改进相关制度以激发企业指导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等。严格审核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认真审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素材、教案和授课幻灯片,对照课程大纲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要求,确保每一个素材对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本专业先后建设4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覆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开设专业实验课程,构建了“三个层次、八个模块和一个开放创新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科研反哺教学,将自制实验台、数值模拟计算机、科研基地的测试系统等合理地应用于辅助教学和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如开设流体机械微专业,进一步凝练专业知识与前沿问题;与韩国庆尚国立大学开展本科生夏令营活动,并合作制定了两校的双学位培养方案,实现学分互认;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设立深海矿物提升、气垫炉、射流空蚀、医用水刀、潮汐能利用转轮等创新项目选题,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兴趣。

三、做强复合型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

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极为关键。本专业根据任课教师的工程经历和研究方向提出课程分配和教学方法建议。针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产品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专门为他们制定“成长菜单”,明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他们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并鼓励他们利用“双创”博士、科技镇长团、企业技术副总等方式进入企业锻炼,借助企业力量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本专业重视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工作,通过聘任产业教授和企业兼职教师等方式,近5年间,先后聘请127名企业教师,他们以课堂授课、校友讲堂、企业现场报告、指导毕业设计等不同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表明,企业教师的参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供了明显的帮助,也为校内任课教师的成长和工程思路拓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专业不断优化学业导师制度,严格学业导师的评聘程序、职责设定与工作绩效评价。每个学业导师指导约8名学生。学业导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活动建立了双重联系纽带。除选聘一线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外,还邀请科研平台负责人担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如中国机械工业离心泵重点实验室主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带头人等均担任学业导师。

四、做新工程教育素材,保证能力培养与时代同步

本专业始终坚持将工程教育落脚于工程一线的理念,深度对接行业企业。在选择企业实践基地时,注重专业相关性、技术先进性、管理规范化和企业奉献社会意识的统一。近5年,本专业在华东地区开拓了53家企业实践基地,其中42家已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地。企业是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本专业制定了企业实践阶段的培养方案,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根据企业的特点灵活设置培养环节,保证能力培养的等效性。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全部来自企业,要求涵盖产品设计与性能分析。毕业设计由校企双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由7名评委组成,其中3名评委为企业工程师。

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为能源动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本专业的工程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主动对接技术发展,并将新的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例如将物联网、在线故障诊断、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素材引入流体机械前沿课程;将山东良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中兴水务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灌溉系统、智慧泵房、泵船等作为工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将信息、控制和数据分析技术与产品关联;将国家泵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的云平台测试技术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在虚实结合的场景中掌握叶片泵性能检测技术。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在工程能力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基础。在新的时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担负着重要使命。本专业将坚持德育领航、案例导向、工程驱动、规范保障的教育理念,以“三个面向”为主线,在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进步。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年11月22日 8版

文章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1/22/content_63187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