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华日报:一钻打出“幸福井”

发布时间:2023-10-18 浏览量:

“打井一共分几步?”

“需要四步:找水、定井、钻井、固井。”

在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找水打井成井率往往很低。

近日,由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区和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与净水一体化装备”,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黄家坝村开展应用示范,集中展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场景下,山区和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与净水一体化装备应用情况。

项目组通过智能勘测找水、智能钻机打井,均获一次性成功,打出一口井径219毫米、进尺17米出水、终孔深度61米的水井,命名为“涌泉井”;又应黄家坝村村委会的需求,在村委会附近义务找水,打出一口进尺35米出水、终孔深度60米的水井,命名为“小康井”。

“经过初步估算,两口井日出水量分别约为300吨/天和50吨/天,水质很好、水量充沛,完全能够满足今后有可能出现的灾后应急供水需求。”项目组负责人、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寿其研究员表示。

沿省道105线穿过汶川地震受损最严重的北川老县城遗址,约8公里后可到达曲山镇黄家坝村。黄家坝村地处成都平原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是典型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

由于黄家坝村第四系松散砾石层厚、泥沙成分高,表层约30米厚的堆积物不含水,找水打井难度较大、成井率低。长期以来,黄家坝村饮水主要靠山上蓄水池收集的泉水和雨水,每年3—5月极度缺水,在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更是无水可用。

“这两口水井为我们村日常饮用、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为我们村的乡村振兴补充了生命源泉,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水了!”看着涓涓流水,黄家坝村党支部书记赵正军感激地说。

智能勘测找水打井一次成功,背后隐藏着哪些高科技?袁寿其介绍,主要是基于空—天—地多元信息的综合分析,项目组探明了黄家坝村及周围地区的水文地质结构、汇水条件和蓄水空间,结合地球物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结果,成功勘测井位并实现了快速钻井、成井、固井。在当天的应用示范中,项目组展示了适用于山区和边远灾区的地下水源智能勘测、水质快速检测、快速随钻成井等6套装备,以及智能钻机装备系统等3套系统,现场进行了集中联合运行演练,获得评估专家和用户单位的好评。

应急供水是灾后生存保障的重要生命线工程,机动可靠的应急供水装备对保障受灾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意义重大。

2020年10月,欧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应急救灾领域9家优势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区和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与净水一体化装备”的研发工作。历时近3年的自主研发、联合攻关,项目聚焦山区和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保障需求,突破了应急水源智能勘测、快速成井、智慧供水与高效净水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了山区及边远灾区应急供水装备体系,助力解决山区及边远灾区应急供水保障难题、提升我国应急供水保障能力。

看到研究成果解决了黄家坝村村民的饮水难题,项目组成员十分激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这为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袁寿其表示,“项目组将以此次应用示范为新的起点,不断完善创新山区及边远灾区应急供水装备,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乡村振兴作出一线科研人员应有的贡献。”

文章来源:2023年10月18日 新华日报 15版

文章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310/18/node_15.html#content_1251969